财经>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回归农村的年轻人:他们用科技播种“开心农场”

2018-09-22 09:01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几年前,很多人曾担心,随着老一辈农民年龄越来越大,10年后农村究竟谁种地?现在,一大批80后90后新型职业农民给出了答案。

在农村,无人机已被广泛使用于田间地头。新华社发

80后小伙放弃白领工作,扎根农村种植蔬菜、水稻;90后姑娘大学毕业后回归农村,建起了家庭农场……在中国农村,活跃着一批80后、90后年轻人,他们带着梦想、激情回归田园,又利用所学知识闯出一条和父辈不同的农业之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现代职业农民。

田间涌现更多年轻人的身影

春暖花开的4月,在山东茌平、寿光、滕州、邹平等地,一群年轻农民正忙碌在大棚、麦地、果园间,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外出求学、打工、创业多年又回到农村的职业农民。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年轻的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宝贵的土地。

在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今年28岁的任再勇曾在威海一家水产加工企业上班,年收入5万多元。2016年,看到村里大棚蔬菜搞得风生水起,他也回到耿店村建起3个大棚,去年纯利润15万元。他说:“种大棚收益不比上班差,还能就近照顾家人。”

在耿店村,和任再勇一样返乡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该村党支部委员耿传喜最近做了统计,近两年来村里在外打工的200多人已陆续回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和销售。

今年35岁的宋学东父辈都是农民,2006年从一所高校本科毕业后,曾在上海一家公司做软件开发,后来创办了一家游戏公司。在外闯荡10年后,他毅然回到邹平老家,利用广泛的人脉,带回来上亿元投资,还与国内大型面点加工企业签下长期订单合同。

在蔬菜之乡寿光市,27岁的孟德隆两年前从一家工厂辞职返回纪台镇农村老家,他和父亲从村里流转了40亩地后,种了14个葡萄生产大棚,3个试验大棚,去年葡萄平均亩产超过8000斤。父子俩一起培育出近10个葡萄新品种,葡萄苗远销青海、安徽等地。

“现在的农村环境和农业发展条件与过去大不一样,不仅能从农业种植中尝到收入的甜头,而且越来越有奔头。”孟德隆说。

在山东省邹平县九户镇,山东元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学东查看小麦长势。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农村孩子返乡、城里孩子下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让一批“戴眼镜”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涌现。

在苏州稻香小镇望亭,“90后”大学生朱赟德和父亲一起承包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2013年,朱赟德毕业于扬州大学学的资源环境与科学专业,想当初大学毕业那会儿,朱赟德也有过纠结:“农业真的很苦,要当一辈子农民吗?”但是,在纠结过后,朱赟德依然选择了回到望亭,帮父亲种植水稻。

如今,5年水稻种植的经历让朱赟德付出了辛苦,也换来了满满的收获。朱赟德的“金香溢”大米已是江苏省名牌农产品,受到很多家庭的追捧。朱赟德说:“每当听到有人对我说,你家米真的好吃,我的心里就非常有成就感,浑身就打满鸡血。

回望做农民这些年,朱赟德说:“农村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我会努力当好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发光发热。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来。”

朱赟德的这个希望正在全国的各个地方变为现实:

南京的“90后”姑娘孙艺轩,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养蜂,并在当地成立了西洋湖养蜂专业合作社,带动136户周边社员养蜂,目前蜂群已高达2.36万群;

安徽省怀宁县青圩村28岁的林涛,几年前辞去了一家知名汽车企业的工作,返乡做了一名职业农民,将他在大学学到的汽车知识,运用到农田的耕作中;

来自江西的刘祺是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可是,这个1994年出生的城里人对于农业并不排斥,长春科技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刘祺一头扎进北京京郊的现代化大棚里,尽心侍弄着这些进口的番茄品种和现代化设备……

“90后”新型职业农民朱赟德开着机器收割水稻。扬子晚报网

用科技播种“开心农场”

科技是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因素。行走在各地农村,你会发现,一些年轻的新农人正带来一些父辈从未有过的新气象。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科技带动下悄然发生改变。

今年春耕时节,27岁的曲建强正忙着用无人机给农田喷药,才3天时间,就已经作业5000多亩。虽然年轻,但他已经是山东诚丰农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老机长”,可以同时用3架无人机给庄稼喷药。

在山东滕州市羊庄镇,“80后”刘超将大数据引入了自己公司承包的2000亩樱桃地管理中。他记录每天的浇水量、温度、光照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最适宜樱桃生长的指标来指导生产。看到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他与国内大型电商企业、超市签下了长期合作合同,原来5元1斤的樱桃,现在能卖到几十元1斤。

“树下养鸡种草——鸡吃青草、虫子、蚯蚓——蚯蚓吃鸡粪——青草拿来喂鱼——农庄里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则变身沼气”,这条“鸡—蚓—果—草”绿色生态循环链,是成都崇州市白头镇的新农民冉启斌钻研出来的生态种养办法,既节省了成本,又产出了满足人们“优生活”需求的有机高端农产品。

在小汤山特菜基地的现代化温室里,20多个从荷兰、以色列等国引进的新品番茄正在旺盛生长,而照顾这些植株的是18位90后大学生。这些来自北京、江西等地的大学生正是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探索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第一批实践者。这里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他们将带着一身“武功”,走上农村的田间地头。

戴眼镜的年轻农民,在北京小汤山特菜基地的现代化温室里培育蔬菜。来源:北京晚报

“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大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民”,正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吉林省洮南市,有37名毕业于北大、南开、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女大学生走出县城又回家乡。她们扛起锄头、做起电商、闯进高端超市,书写着“新农人”的勇气与执着。

这支”娘子军“的领头人叫王荷,1982年出生的她,从南开大学毕业后一边当老师一边开教育机构。4年前,家乡的一只黏豆包唤醒了她的创业梦。王荷不顾丈夫反对,与苏州大学毕业的蔡宛润、吉林大学毕业的王一鹤一起回到家乡,自筹资金创办了创新型农业合作社,销售家乡的特产绿豆。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试错,她们决定采用有机种植、手工挑选、小份包装,走高端市场,并给品牌取名“洮宝”,寓意为“洮南的宝贝”。

为了将产品卖到全国,姑娘们坐几十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从不买卧铺。6个姑娘挤在上海市一间50平方米的小屋里,买不起床,就睡地铺。第二年,她们将杂粮卖到了上海、广州,在高端商超有了一席之地。

功夫不付有心人,”洮宝“终于打开局面。从有机种植、手工挑粮到精深加工、品牌经营,从5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到25000平方米的创业园,产品已入驻上海商超40余家。同时,她们还与50多名农户签约有机种植,带动增收。

如今,”洮宝“更像回乡追梦者的乐园,每年吸引几十名在校大学生,并种下更多创业梦想。其中还包括王荷的丈夫,还有另外几个姑娘的男友……

新华社发(贺春雨 摄)

几年前,很多人曾担心,随着老一辈农民年龄越来越大,10年后农村究竟谁种地?现在,一大批80后90后新型职业农民给出了答案。

从农业部获悉,截至目前,我国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已经超过1400万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加速涌现。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成为现代农业先导力量。

2018年9月23日,是中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在这里,给这些年轻的“新农人”点个赞。

【综合新华社、央视网、中国新闻网、北京晚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完)

中国搜索拥有中央网信办批准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资质,转载本网稿件请注明来源为中国搜索!

责任编辑:康宁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