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还在“靠政策”降成本?未来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

18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在2018年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将不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可减轻税费负担1.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规模超过1.1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措施,已被称为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如今,降成本力度进一步加大。

放水养鱼,降成本仅靠政策就够了吗?19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外国财政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成威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18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指出,近年来,政策降成本空间在缩小,效果也在逐渐减弱,而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降成本促发展则有很大的空间。

政策降成本空间缩小

近些年,中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真金白银”降成本。仅增值税一项,税率调整后的首月就实现净减税348亿元。

在非税负担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巡视员张满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工商业电价要求平均降低10%,按年计算,涉及降价和清费金额将达到821亿元。

李成威说:“在政策降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倒逼我们必须强化改革实施降成本、促发展。”

“2016年以来,中国连续出台三轮降成本政策,这些政策前两年效果比较明显,但是目前其效果正在逐渐减弱,可降空间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比如降费政策,目前部分地区涉企行政收费“零收费”,已经零收费就再难有下降的空间。从财政非税收入数据上看,降费的空间也在缩窄。”李成威说。

实际上,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陆续落地,中国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回落明显。9月份,财政收入增长2%,为今年以来最低。

“从现实情况来看,2018年降成本政策减税在挑大梁,减税力度很大,其政策效果也在逐步显现。”李成威说:“按照政策层面披露出来的消息,明年减税的力度可能会比今年力度更大。但客观地说,长期减税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一方面财政赤字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另一方面各项保民生、促发展的刚性支出又需要保障。

“如何权衡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挑战,需要引起重视” ,李成威说,“税要减,财政也要可持续,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需要着眼于整体和长远来考虑。顾此失彼,都可能会产生重大风险隐患。”

市场化改革降成本有很大空间

都说降成本是对企业最好的呵护,这份呵护究竟怎样才能彰显更多成效?

李成威建议,其一要加快市场化改革,降低制度成本。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措施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多地促进要素市场化做文章。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例如:在土地市场化方面,市场化程度很低,目前对企业用地成本影响较大。在电力市场化方面,直供电、直供气改革受到企业欢迎,但受益范围非常窄,对降成本效应不明显。在金融监管方面, 也存在市场化不足的问题,金融监管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法治化、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二,要进一步加快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重点环节的改革还没有取得成效,僵尸企业仍然大量存在,增加了资源错配成本。此外,国企改革涉及到很多行业和部门,“国企改革要有大局观,需要各方协调共同推进。”

其三,科研市场化改革也要在国家发展大框架下有序推进。目前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难以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这方面的文件发了很多,文件层次很高,但难以真正有效落地,例如,编制、职称、薪酬待遇、干部提拔等问题,部分科研单位还延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些做法,这些都对科研单位有很大的制约。科研单位改革要在国家科技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大框架下统筹推进。”李成威说。

来源:国是直通车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李鸥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