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揭秘:近日奶价上涨,背后有哪些原因?

2019-02-28 11:59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记者探访多家商场和超市发现,鲜奶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小幅上涨,原本2.5元一袋的鲜奶现在标价2.7元,原本2.8元的现如今涨至3元。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多地牛奶价格今年以来出现小幅上涨。

奶价涨幅高达10%

央视财经记者日前在山东省青岛市采访发现,2019年初以来,牛奶价格出现小幅上涨。记者探访多家商场和超市发现,鲜奶价格出现不同程度小幅上涨,原本2.5元一袋的鲜奶现在标价2.7元,原本2.8元的现如今涨至3元。除了鲜奶,一些品牌常温奶的价格也出现上涨,甚至有些长期促销的牛奶产品也悄悄撤下了促销价格牌,恢复为原价。

《每日商报》记者前往浙江省杭州市多家超市走访调查,从多位采购人员口中得到验证——鲜奶价格走高比较明显。950ml光明优倍价格从21元多涨到了22元多,950ml新希望千岛湖鲜奶从长期的促销价17.8元恢复到了原价19.8元……

另据《京江晚报》报道,从2019年1月份开始,各品牌牛奶从进货价到零售价格都有上涨。其他一线品牌的液态奶价格也在普遍上涨,包括鲜奶、酸奶和常温奶等液态奶。以光明牛奶为例,平均涨幅都在5%-6%,部分鲜奶产品的涨幅已经达到10%。

“奶荒”背后三大推手

2013年,国内牛奶价格曾经出现过一次较为明显的上涨。当时包括蒙牛、伊利等国内乳业龙头企业掀起涨价风潮。特别是蒙牛特仑苏、伊利金典等高端牛奶涨幅不小。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引起2013年牛奶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原料、人工等成本上升因素影响。

《北京商报》在分析2013年牛奶价格上涨时称,一旦遭遇极端天气、疫病等情况,我国牛奶产量就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甚至遭遇“奶荒”,牛奶生产靠天吃饭局面难以根本改观。

业内人士认为,牛奶价格走高有三大原因。一是原奶收购价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奶牛养殖成本高,而牛奶销售价格低,奶农不赚钱,宰杀奶牛,导致奶牛存栏量下降,原奶供应量减少,出现“奶荒”,原奶价格因供给减少而提高。

二是牛奶流通成本高。全国各大零售终端凭借其渠道优势,对奶制品企业收取店庆费、节庆费、配送费、广告费等等各式各样的费用,推高了牛奶价格。

三是牛奶检测成本高。检测指标多、检测频次多、检测设备贵、检测人工成本高等等原因,让牛奶价格进一步推高。

高温进一步推升奶价

2019年这次奶价上涨,在供货商看来,主要原因是原奶收购价格飙升。

山东莱西市一家牧场的负责人王义坚养殖800多头奶牛,他对牛奶价格波动非常敏感。他告诉央视记者,牛奶价格上涨始于去年夏季,由于受到热应激以及高温高热天气的影响,牧场的产奶量下滑明显。

   所谓“热应激”,是指人或动物对受到超过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的过高温度刺激时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恒温动物存在等热区,当环境温度位于动物的等热区范围时,动物能够通过自身的体温调节机制来维持自身的正常体温;当环境温度高于动物的等热区上限时,其将遭受热应激。而热应激会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

据光明网报道,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2018年夏天是1961年以来我国最热的一个夏天,夏季平均气温为22℃,较常年同期偏高1℃,为1961年以来最高。另据《经济日报》报道,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未来我国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概率将会增加,到2025年左右至少有50%的夏季可能出现长时间的高温热浪过程。

未来高温天气增加,是否会继续造成牧场产奶量下降从而进一步推动牛奶价格呢?

奶价长期低迷伤农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是,由于原料奶价格长期低迷,奶农和乳企利益联结机制依然不强,乳制品进口压力大等因素仍困扰乳制品行业发展。

据央视财经报道,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供大于求,牛奶价格偏低,促使一部分养殖户开始退出养牛行业,导致中国牛奶减产不少。

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国产牛奶品质得到了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价格都有所上升。一些养殖企业表示,随着行情回暖,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证券日报》记者也采访了国内养殖企业及行业内专家,在他们看来,国内奶价自2018年7月份至今一直保持增长,2019年奶价将保持增长的态势,但是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相比往年,今年奶牛养殖企业的日子将会好过。

《京江晚报》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乳制品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整个乳制品市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乳产品的品质也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这样对于一线品牌的奶制品企业则会有更大发展,市民吃到的牛奶品质也会有所提高。

国内外奶价增幅“背道而驰”

其实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国内牛奶价格涨幅停滞,而国外牛奶价格则一路攀升。之所以出现这种“背道而驰”的态势,是因为当前中国奶价存在三个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没有实现优质优价。国内奶价迟迟没有涨起来,是定价机制出了问题。乳品企业参照进口大包粉还原后的价格,倒推国内收奶价格,而没有给本土奶源的“鲜、活”性应有的溢价。

其次是没有考虑中国国情。苜蓿、奶牛、冻精、机械设备大量从国外进口,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中国奶牛养殖成本大幅高于国外。

最后就是乳企单方面操控定价权。一些乳企已深度介入牧场日常管理。牧场主虽然拥有产权,但丧失了“主权”,无法定价权方面发声。(完)

作者:刘春晓

校对:韩晶晶

监审:赵嘉麟

资料来源:综合《北京商报》《第一财经日报》《每日商报》《京江晚报》《证券日报》《经济日报》、央视财经、光明网、搜狐网等媒体

中国搜索拥有中央网信办批准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资质,转载本网稿件请注明来源为中国搜索!

文章关键词:
责任编辑:高茵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