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经远舰”水下考古第一阶段结束,舰名牌保护处理后进行回填

截至9月25日晚,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的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告一段落。当日下午,考古队对“經遠”舰名牌进行了保护处理,之后对揭露的舰体部位进行回填,恢复到原址状态。

针对已从经远舰打捞出的文物,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文物出水以后,要马上进行脱盐等技术处理,方便以后保护保存。“由于经远舰倒扣着沉下去后,很短时间内就被淤泥淹没了,在舱里面的水兵的服装应该会保存得较好。”

此前的9月21日,国家文物局证实在大连庄河海域发现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经远舰”残骸。而这也是“致远舰”之后,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博物馆:目前尚未找到林永升后裔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甲午海战前几年,经远舰和其他四艘舰一起通过海路从英国、德国来到中国,但关于它在北洋海军服役期间情况的资料不多。

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相关报道,“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林永升分别出任两舰的管带(舰长)。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战舰四艘。其中“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全舰仅有16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200余名官兵捐躯殉国。

“对林永升这个人物的研究,现在只是鉴于清史稿、清末海军史料,还有包括一些经远舰海战情况日本方面的记载”,王记华称,林永升殉国后,清政府给了他很高的名号,仅次于邓世昌。但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林永升的后裔,很是遗憾。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院)是甲午战争纪念地专门的管理、保护机构。据了解,该博物馆(院)位于山东威海刘公岛原北洋海军提督署内,目前馆内藏有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300多件。

专家:舱内水兵服装可能保存较好

领队周春水此前在澎湃新闻直播“经远舰沉船打捞”时介绍,本次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分两个阶段。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經遠”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还发现一块木牌,清晰书有“經遠”二字。

此次考古过程中发现,经远舰舰体前端保存了艏柱、锚链、舷板等遗迹,外围发现大量散落的舰体构件。水下考古清理出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锅炉、斜桁、舷窗、舱门、铁甲堡衬木等舰体结构,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武器装备,以及锉刀、扳手、旋柄等船载工具。

这些出水文物该如何保护?王记华解释,文物出水以后,要马上用不含氯离子的蒸馏水或纯净水泡起来,慢慢地把它内部的盐分脱掉。由于经远舰在倒扣着沉下去后,很短时间内就被淤泥淹没了,在舱里面的水兵的服装应该会保存得很好。

“虽说现阶段我国对丝织品、毛料的保护技术已经很成熟,但之后如果进一步开展考古工作,‘出水服装’如何更好地保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王记华说。

王记华对澎湃新闻分析称,由于经远舰是呈倒扣形态被淹没,如果此后陆续进行全面地考古工作话,会有更多文物被打捞出水。

相关阅读: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确定“经远舰” 出水遗物标本500余件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21日在北京举行“经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汇报会”上获悉,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經遠”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这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林永升分别出任两舰的管带(舰长)。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战舰四艘。其中“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全舰仅有十六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二百余名官兵捐躯殉国。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所所长姜波介绍,甲午海战遗迹是近年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重点之一。本次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的准确位置。舰体位于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呈倒扣状态,主体已被海底淤泥覆盖。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

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經遠”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遗址中还发现一块木牌,清晰书有“經遠”二字。舰体前端保存了艏柱、锚链、舷板等遗迹,外围发现大量散落的舰体构件。水下考古清理出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锅炉、斜桁、舷窗、舱门、铁甲堡衬木等舰体结构,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武器装备,以及锉刀、扳手、旋柄等船载工具。此外,遗址中还还发现了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爆发前紧急添置的武器装备。

“经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是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于近代史、海军发展史、世界海战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经远舰”是德国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最早案例之一,它的发现为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与2014年发现的“致远舰”一样,“经远舰”沉舰遗迹是中日甲午海战真实见证,它的发现还原了一段悲壮历史,让我们缅怀英烈,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进而发奋图强。

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丁辉介绍了辽宁下一步工作安排,包括全面启动甲午海战水域、陆域的全面保护课题;和地方密切配合将目前已进行水下考古发掘的几处地点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明确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在大连或丹东筹建出水文物等的保护基地。

至于将来是否会将“经远舰”整体打捞出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这要经过详密勘测才能最终决定,“我个人当然认为有打捞出水的必要,但是‘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出水工作,从发现到最后打捞历经十余年。所以‘经远舰’如果要整体打捞出水,也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他还表示,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督促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落实致远舰、经远舰保护措施,加大日常巡护力度,并继续组织开展黄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最新成果。(中国新闻网)

来源:澎湃新闻网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赵允智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