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的美,在中国瓷器史上,持续了1000多年。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梅瓶诞生在唐朝。唐朝以胖为美,这一点也体现在梅瓶上,相较后世的梅瓶器形特点,唐朝的梅瓶似乎显得更为丰满。唐-白釉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
唐-白釉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
灰绿釉鸡腿瓶-首都博物馆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梅瓶是由契丹民族的鸡腿瓶演化而来的,看起来似乎也不无道理。
-
灰绿釉鸡腿瓶-首都博物馆藏。这件首都博物馆藏的褐釉鸡腿瓶和传统意义上的梅瓶在器形上更为相似。但契丹民族的兴起,差不多在北宋时期,晚于唐朝,所以,梅瓶应该和鸡腿瓶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
-
但也有另一派专业说法:梅瓶诞生于北宋时期。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故宫馆藏。
-
-
-
地位与磁州窑并驾齐驱的耀州窑版梅瓶: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
-
-
辽-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
-
经过宋朝文人的定性,梅瓶的文化高度已经到位,剩下来的就是细节和功能的改变。元朝人普遍豪饮,梅瓶本来就是装酒用的,于是,元朝的梅瓶实用性略胜观赏性。元-内府铭白瓷釉梅瓶-首都博物馆藏
-
-
-
明永乐-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国家博物馆藏。梅瓶在多年的器形流传中,最大的细节改变在于肩部线条和角度的改变。
-
明嘉靖-白釉暗花缠枝花卉纹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
-
明永乐-青花竹桃纹带盖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
明天顺-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故宫馆藏。
-
而到了明朝后期,梅瓶的整体器形有一些结构上的改变,底部变得越发细长,看上去似乎有些站立不稳、摇摇欲坠的感觉。明万历-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
明万历-青花穿花龙纹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
而清朝开始,梅瓶可能已成为了非常普遍的器形,在烧制时少了些天生丽质的脱俗感,而更多地展现了人工技艺的痕迹。清雍正-粉青釉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
清乾隆-松石绿釉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
历数千年梅瓶之美,宋、元时期,应是梅瓶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宋朝。甚至与宋并存的辽国和西夏,也在不约而同地模仿宋人制作梅瓶。在今天看来,这些似梅瓶而非梅瓶的器形,甚至都比明、清两朝后期的梅瓶器更漂亮。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尊-国家博物馆藏
-
宋-黄釉黑彩竹纹瓶-故宫馆藏
-
金-白地黑花猴鹿纹瓶-故宫馆藏
-
-
西夏-灵武窑黑釉剔花折枝牡丹纹瓶-故宫馆藏
-
-
宋-黑釉凸线纹瓶-故宫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