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孩“争宠”,“退化”成婴儿
从种种迹象看来,9岁的小杰都在“越长越小”。
她坚决拒绝去自己的小屋睡觉,虽然在此之前她已经与父母分床睡了两年。她不想去上学,但更害怕自己一个人待在房间。有时她像个受了惊吓的小猫,时刻想往妈妈怀里躲;有时她更像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不停地要求妈妈“抱抱”“亲亲”,极度渴望那种在襁褓之中的安全感。
眼看小杰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1个月,刚生完妹妹只有3个月的妈妈急得不行,正决心和爸爸一起好好教育一下“情绪闹得实在太过分的大女儿”,没想到,小杰的一句话,吓得父母脊背发凉。她指着屋里一个空白的墙角说,“妈妈,我看见一个穿白衣服的女孩站在那儿,她在冲我笑。”
第一次见到小杰,天津市安定医院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孙凌就注意到,这孩子有明显的“退行行为”,“像是一种退化,各种行为能力都倒退回小的时候,比如她一直偎在妈妈怀里不肯离开。”
按照小杰的描述,医生怀疑她已经出现了幻视、幻听行为,要求住院观察。听说家里有个刚出生3个月的妹妹,孙凌提醒家长,孩子应该是因为二宝的出生而出现“同胞竞争障碍”的症状。
这是国际疾病分类(ICD)诊断标准提出的一种心理障碍,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中。简单说,就是随着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儿童出现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表现为对弟弟或妹妹的竞争或嫉妒。
“以前这种情况非常罕见,近几年,二孩家庭越来越多,每个月都能见到几例,问题孩子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也各不相同。”孙凌认为,应该对二孩家庭涌现出来的儿童心理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
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对一个家庭而言,“同胞”关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人们把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的关系视为“手足之情”,这种感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精准的表达——悌。
“中国传统自古就有‘悌文化’,广义上理解,既指对兄长要尊敬,也包含了兄长有照顾弟妹的责任的含义。”天津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赵利民认为,这种强调兄友弟恭的文化,如今在新一代年轻家庭的教育中已被渐忘,“应该补上传统文化这堂课,到了呼唤‘悌文化’回归的时候了。”
为何这些孩子出现“同胞竞争障碍”
听了医生的建议,妈妈把小杰带回家,悉心沟通后,孩子吐出真言,“那些话都是我编的,就是不想你看妹妹,因为你是我一个人的。”
孙凌认为,天真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从家庭中人际关系的框架来看,她们很容易把“多了弟弟妹妹”与“父母不再爱我”的想法画上等号,产生嫉妒的情绪,孩子出现这种情绪波动也是正常现象。她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的行为和引导方式。
以小杰为例,如果家长不及时关注其情绪变化,一味责骂或置之不理,会导致孩子的情绪问题愈演愈烈,最终更难以控制。久而久之,她可能会分不出哪些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情景,哪些是真实存在的,“确实有不少孩子已经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幻视和幻听。”
还有的孩子对弟弟妹妹表现出强烈的敌意,甚至明显的攻击性,出现残害别人或自残的行为。
原本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的涛涛,因为“极不守规矩,还动手打人”,哪个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几乎要被劝退了。原来,他的转变是从弟弟出生后开始的。一个邻居总爱开玩笑逗他说,“看,你妈妈生了小弟弟,你就掉价了!”这句话像一把小刀,深深地刺进小男孩心里。他的脾气越来越大,几次动手打过那个邻居。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他总狠狠地掐弟弟,疼得弟弟哇哇大哭,又引来父母对他一通责骂,也没少因此挨打。
他变得越发无理取闹,吃饭要让妈妈端到床上喂他,连大小便也要妈妈端着便盆在床上给他接。只要不依着他,他就在床上没完没了地打滚哭闹。很快,各科老师都请家长到学校,反映涛涛上课不听讲,低头玩自己的东西,甚至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从不写作业……
孙凌分析,这是典型的“同胞竞争障碍”爆发出的行为问题: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服从父母的指令,与父母对立甚至冲突,“爱发脾气,甚至有的会离家出走。”
在孙凌看来,出现较严重“同胞竞争障碍”的孩子,当然有其自身性格特质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有的家长从前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度照顾,形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或者光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使得孩子对父爱母爱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他说。
孙凌建议,父母应该真正把孩子当成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打算要二孩后,应从怀孕到弟弟妹妹的降生都让大宝参与其中,让其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遗憾的是,这些年轻的父母自己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已经缺了“兄弟姐妹”这一课。
二孩时代对过去几十年家庭教育理念提出挑战
父母生二孩,导致老大焦虑不满,甚至以死相逼的例子,近年来并不鲜见。此前,有媒体报道,青岛一所小学四年级班主任称,班里有七八个孩子搞了个“反弟弟妹妹联盟”,集体抵制父母生二孩。还有一位4岁男孩给弟弟起名“多多”——多余的多。
“妈,我今儿就把话撂这儿了,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不久前,一位小男孩哭着以死威胁妈妈不生二胎的视频在朋友圈走红。而湖南邵阳一位15岁女孩干脆直言不讳地告诉父母:“你们敢生二胎,我就马上给你们添外孙。”
有人认为这是孩子在虚张声势地表达不满情绪,不必太当真。但孙凌认为,父母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如果童年时期这种负面情绪持续时间很长且无法及时调整,很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不仅影响其今后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问题,甚至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家里兄弟是否和睦的小问题。赵利民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孝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关系到整个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
“孝悌”观念一直深受儒家重视,代表着任何人际关系都不可替代的亲情关系,这也是千百年来深入中国人骨髓血脉的文化基因。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可以说,“孝”和“悌”是一种并列关系。“孝”指的是长幼之间,年轻人对长辈要孝敬和尊敬;“悌”指的是同辈之间,年幼者要尊敬顺从兄长。
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家思想重视“仁”和“礼”,赵利民进一步解释说,“仁者爱人,孝悌也是仁的根本;而礼即秩序,礼貌就是建立在秩序基础上的。因此孝悌文化,可以理解为一种秩序的含义。”
他认为,中国人谈家国,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倘若家不能齐,如何能“治国平天下”?孝和悌,则构成了家的主要关系。因此,在家里处理好“孝”和“悌”的关系,才能由己推人,扩大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气,让社会运行更有秩序,国家治理更讲规范。
他也看到,眼下“悌文化”缺失,“不仅发生在中国,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全球性的低出生率、少子化,使得兄弟姐妹的关系在减少。这个问题在中国可能更加显著一些,持续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让人们开始淡忘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关系。
如今的孩子已经是“独二代”,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习惯了独占父母和祖父母等多个大人的关爱。当中国迎来“二孩时代”,这些被捧在手心的“独苗”,必须学会面对一个新的变化:要与新来的弟弟妹妹分享大人的爱。这不仅是对孩子的挑战,也是对过去几十年家庭教育延续下来的理念提出了新挑战。
“从家庭教养方式而言,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关心父母、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孙凌清楚,前来就诊的孩子大多是因为情绪问题导致无法正常上学,父母才想到来就诊求医,“可见家长还是更关注学习情况、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
赵利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也受到现在年轻一代生长生活的环境影响,“生长于e时代的一代,因为交流方式的改变,总的来看这个群体确实更关注个体的问题,交往和互助的能力有所减弱。”
因此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也在呼唤“悌文化”的回归,“这种互相友爱、尊重的关系,不仅让家里的人际关系更和睦,进而扩大到社会当中,也让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更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他期待着,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携手努力,“从孩子抓起,从让孩子诵读和学习国学经典开始,重拾’悌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
那个曾挥拳砸向弟弟的哥哥,变了!
堃穿着他最喜爱的消防员橙色保暖衣进入病房,望见妈妈时眼睛笑得弯弯的。堃是个2岁1个月的男孩,脸上的婴儿肥还未消退,他对消防员职业异常着迷,喜欢演练一切的救援现场。
“快来看弟弟!”“十一”期间,这个远离海洋的边疆城市迎来连日的阴雨天气,一如堃此时脸上的表情。
他扒开小床边的布单,瞥见了刚出生9个小时、满脸通红的奇。堃脸上的表情变成了惊恐,他从未见过新生儿,有点害怕。
病房里的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中,除了堃。此时,所有生产前给他的心理建设全都失效,堃想不通这个小孩子为什么突然闯入他的生活,明显地感受到敌意。他执意要找一个小勺做饭,屋里跑来跑去却表情木然。
弟弟醒了,发出小猫般奶里奶气的叫声,姥姥将小人儿送到妈妈怀里,这个动作瞬间惹恼了堃,他放弃了寻找小勺,麻利地跳上病床,“这是我的妈妈!”他横躺在妈妈身边,两手紧紧搂住妈妈的脖子,眉头紧蹙,露出愤懑的表情,大吼着宣示主权:“这是谁家的娃娃,快把他抱走!”
两个小时里,妈妈只搂着堃,给他讲故事,总算让他恢复了笑容。
28天拍摄满月照,摄影师不断地寻找角度给小人儿拍摄,堃紧跟其后,撇嘴不悦,不断地问叔叔:“为什么不给我拍?”
等到给兄弟俩照合影,堃终于眉开眼笑,甚至配合地抱着弟弟亲了一口。这时,弟弟哭闹起来,妈妈抓着小哥哥的手商量,“奇还是小宝宝,他饿了,给他喂奶安抚一下好吗?”
堃的反应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他先是恶狠狠地抓住奇的衣领左右推搡,小人儿受到惊吓,哭声更加急促,堃又伸出右手,啪啪两巴掌打在弟弟脸上,哭喊着,“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妈妈!”
两个孩子的哭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让人焦心。每一次,安顿好弟弟的肚子后,妈妈必定首先哄堃。
但显然这并不能让堃满意。很多变化表明,这个并不善于表达的、2岁多的小男孩陷入了无人理解的孤独。他和日日抱奇的奶奶互动越来越少,还钻进了爷爷的被窝,每晚和爷爷一起入眠。
爷爷回乡探亲的头两晚,堃抱着从出生起一直盖的小被子,蜷缩在1.5米大床的角落不愿下来,这一幕让人鼻头发酸。
在此后接近半年的时间内,矛盾总是一触即发,奇的哭声常常会成为引爆哥哥情绪的导火索。
“我不要他叫了!”正在拼积木的堃猛烈地摇晃着脑袋,边喊叫边摆手,一副痛苦不堪的样子,“拜拜,我不要弟弟!我不想弟弟叫了!”????情绪是会传染的。哥哥的不满令奇躁动起来,他的脚不断地踢蹬着,撇嘴哭喊。
一次偷袭,让妈妈意识到绝不能单独把两人放在一起。坐在客厅的地垫上,哥哥的眼睛紧盯大人,趁人不注意,会把拳头砸向弟弟的肚子,大人往往会在弟弟的突然嚎叫中醒悟。很多动作很危险,比如,他会用腿夹住奇的脖颈,把小家伙憋得喘不过气,有时他会将整个身体重重地摔在奇身上,或按住弟弟的头使劲往地下压。
为了防止堃打人,妈妈给他讲绘本《手不是用来打人的》,临睡前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手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一个游戏可以玩半个小时。为了培养兄弟感情,妈妈煞费苦心地把市面上有关两个孩子的绘本搜了个遍,日常见缝插针地讲故事。
妈妈的努力没有白费,对堃来说,引导比批评更管用。
堃对奇的敌意在慢慢消失。
亲友探望,临走时稀罕地抱着胖嘟嘟的奇,“我把弟弟抱走了!”哥哥突然伤心地哭起来,“不要带走弟弟,那是我的弟弟!”
奇天性乐观,爱笑。他总是好奇地盯着哥哥,看他吃饭,玩耍,读书,奔跑……随便做点什么,都能勾起他的好奇心。才刚坐稳,他就不愿再坐单独的餐椅,拎着椅子坐在哥哥身边,一起用餐。
堃越来越喜欢奇。因为无论他做什么,都有一个小观众默默地关注与回应。无数个夜晚,堃嘴里喊着旁人听不懂的语句,把回力车推向远方,半岁的奇就趴在客厅中央,脑袋跟着哥哥360度转动,当哥哥远离他时,就努力扭动身体往哥哥的方向爬行,高兴时把头埋在垫子里嘎嘎大笑,累了就翻转身,躺着观看,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两个孩子在一场场拉锯战中学会了分享。一开始,哥哥会把所有的手鼓和纳格尔鼓齐齐摆在面前敲打,爬行越来越熟稔的弟弟不甘示弱地上前抢夺,几次三番之后,哥哥不再坚持霸占所有东西,默许了给弟弟分享。
当奇越爬越快时,堃已经可以凭借3岁的人生经验来判断弟弟哪些行为并不正确,并加以阻止。吃饭时,他在旁边盯梢,“不能浪费食物”,当弟弟做错事时,就告诉他正确的方法,甚至开始给弟弟讲故事了。
在日常生活的磨合中,堃对奇越来越有耐心,看着他吃饭慢吞吞,不再愤怒,而是等待。两人一起笑,一起跳,一起闹,一起搞怪,每天早晨第一个吻,奇总是送给哥哥,一起洗漱时,堃抢着要给弟弟洗脚。
奇到了会跑的年龄,当哥哥从幼儿园放学回家,等待了一天的奇会开心地尖叫,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堃,给他脱袜子、鞋子,拿水杯。堃也越来越享受当哥哥的荣耀。
有一天,堃回家时提问:“妈妈,我们家为什么有两个男生啊?”
等不及回复,他就自问自答,“你生了弟弟,我每天都和奇一起玩,我就不孤单了!”
生二孩是父母的权利大孩无权干涉?
小雨(化名)和爸爸的“冷战”,已经从2018年寒假持续至今。
“寒假期间,妹妹弄坏了一个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东西,甚至连点碎片都没给我留下,可是爸爸没有怨她,却说是我不够宽容。”提起自己的伤心事,山西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小雨(化名)不禁掉下眼泪。
小雨今年20岁,她的母亲42岁那年生了二胎,她和妹妹的年龄相差有15岁。
由于爸妈工作忙,妹妹出生没多久,就被送到了奶奶家抚养,被送回家时已经3岁了。两年前,妹妹突然在家中出现,令小雨觉得有点尴尬。此前,姐妹俩基本上没在一起生活过。
起初,小雨觉得妹妹就是陌生人。然而,尽管陌生,她却要很快从情感上转变与妹妹的距离。最让小雨耿耿于怀的,是父母从计划生二胎到妹妹出生,自始至终没告诉她,“一家人不就应该商量着来吗?妈妈怀妹妹的过程其实还挺艰辛的,可感觉全世界都知道,就我不知道。”小雨委屈地说。
问题很快显现。
“她真的就是来搞破坏的,我的电脑因为她不知修了多少遍!”小雨说父母对妹妹过于溺爱。一次,妹妹翻出了爸爸做生意的货款,抽出几十张百元大钞随意玩耍,而妈妈就在一旁耐心等候,等妹妹玩够了,才过去将钱收好,连一旁的姥姥都看不过眼。
最令小雨难以忍受的,是只要她和妹妹发生冲突,家人总会不问原因将错误归咎在她的身上。爸爸常常责怪她不够宽容,“他们说,我将来走上社会了,不会有人这样包容我,好像他们生个小的,就是为了教会我长大。”
2018年寒假发生的一件事,成为引发小雨和爸爸冷战的导火索。
一天,爸妈因事外出,留她和妹妹在家。小雨读书学习,妹妹独自玩耍,无意间,妹妹“毁坏”了一个对她非常重要,有纪念意义的物件。小雨又急又气当下打电话给爸妈,让他们快点回来处理。让小雨没想到的是,爸妈回来后并没太在意妹妹做了什么,反而将矛头指向了她,说她不懂事,不能让着妹妹。
小雨回忆,妹妹3岁时回家,是因为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而那时18岁的她,正处在高三学习的关键阶段,即将面对人生的一道重要关卡——高考。
在小雨心中,并非完全排斥父母生二胎。小学升初中那年,她曾主动向妈妈提出,想要个妹妹,可当时妈妈坚决地拒绝了。
小时候,小雨曾经特别想有人陪伴,和自己一起玩。那会儿她还跟妈妈保证,只要能让她有个妹妹,她愿意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最好吃的零食、最贵的玩具都分给妹妹,但当时父母没有同意。
让小雨不能理解的是,她高中那会儿压力比较大,情绪比较封闭,可就在她高考备考的关键阶段,父母却选择让一个新成员来打破她的世界,家里的“工作重心”完全集中在了妹妹身上。“您说,我爸妈在这件事情上是否欠考虑?有没有考虑过我的状态和感受?”小雨问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身边几个生二胎的家庭了解到,小雨的感受并非个例。随着“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实施,二孩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然而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大环境下,二孩的突然来临,对老大形成正确的家庭角色认知,以及父母妥善处理子女间的关系,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在接受采访的二胎家庭中,家长大多认为,生二胎是父母的权利,老大无权干涉。但部分家中与弟弟妹妹年龄相差较大的长子长女对此提出质疑,表示自己与弟弟妹妹年龄相差10多岁,甚至超过20岁,父母生二胎,不仅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感受,还要他们帮着看孩子,甚至在今后的生活中,还要他们承担部分对弟弟妹妹的抚养责任,这并不公平。
“也可能我天生比较敏感吧。”小雨说,大学宿舍她的一位舍友家在农村,弟弟5岁,中间还有个妹妹,她天天在宿舍夸弟弟,总是打电话叮嘱弟弟要好好学习之类的,“感觉快成妈了,我真的特别佩服她”。
事实上,小雨和父母这场为期近半年的“冷战”即将走向终点,爸爸开始找她和解了。
“其实我也挺喜欢我妹妹的,但就是觉得父母不尊重我。”小雨说,她舅舅家也有个妹妹,比自家妹妹大一两岁,小时候自己经常带她出去玩,“那时候真的是把她当亲妹妹看的”。
现在小雨每次往家里打电话,总会先叫妹妹来接,问问她有没有想姐姐。
说起妹妹在家的可爱表现,小雨笑出了声,“她有时特别可爱,电视上放联欢晚会,她会伴着歌声在家里跳舞。还会坐在家里的滑板上,让我推着她玩。”
“只要不要搞破坏,那她真是太完美了。”小雨说。(中国青年报)
【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人民网 新华网 央广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央视网 中国政府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网信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证券报 京华时报 环球时报 经济参考报 半月谈 北京周报 中国日报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求是网 解放军报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社 国际在线 中国网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