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中国面“隐性饥饿”严峻挑战 这些人更需注意!

核心提示:如果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发育不全、体力下降等各种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现象称为“隐性饥饿”

中国是世界上面临“隐性饥饿”严峻挑战的国家之一

“隐性饥饿”可以这样应对

核心阅读

如果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发育不全、体力下降等各种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现象称为“隐性饥饿”

作物营养强化能应对“隐性饥饿”。这一手段主要是通过育种来提高农作物中能被人体吸收的微量营养素的含量,不需要人们改变现有的饮食习惯和加工、使用方法,就能让人们从食物中安全地获取所需的营养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围绕提高铁、锌和维生素A三种微量营养素的目标,在水稻、小麦、玉米和甘薯四大作物上开展工作

当你吃饱喝足、将吃剩的菜品打包离开饭馆时,是否意识到:也许你并没有真正吃“饱”,仍处于“隐性饥饿”状态?

原来,人体保持健康不仅需要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等大量营养素,还需要铁、锌、硒、碘等16种矿物元素,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等13种维生素。研究资料表明,如果这些必需的微量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发育不全、体力下降等各种健康问题,甚至导致疾病。全世界约有20亿人口由于缺乏这些微量营养素而导致健康受损。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现象称为“隐性饥饿”。

据世界银行统计,“隐性饥饿”导致的智力低下、劳动能力丧失、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球GDP的3%—5%。因此,“隐性饥饿”不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也影响经济发展。

好在,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大难题,即作物营养强化。这一手段主要是通过育种来提高农作物中能被人体吸收的微量营养素的含量,不需要人们改变现有的饮食习惯和加工、使用方法,就能让人们从食物中安全地获取所需的营养。从2004年起,在国际作物强化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组织全国相关的科学家共同攻关,取得了明显进展。

作物营养强化投入产出比高,对于贫困人口意义尤为重大

中国是世界上面临“隐性饥饿”严峻挑战的国家之一。2003年,致力于通过推广作物营养强化手段来加强多种农作物中营养成分的国际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第二年,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启动。

什么是作物营养强化?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春义说:“从本质上说,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基于农业的改善人群营养的工具。”

张春义说,相比其他的营养强化方式,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投入产出比很高的营养强化手段,“尽管育种科学家需要花费数年培育营养强化的品种,但是一旦育成品种,除种植外后续就不再需要额外的投入。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通过自然的农业生产方式获得的营养强化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对于贫困人口来说,作物营养强化的意义尤为重大。”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游良志强调,世界范围内仍有数亿人口处于饥饿和贫困状态,这部分人群几乎无法或很少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取均衡营养,从农业育种手段入手的作物营养强化对改善这部分人群营养匮乏的状况至关重要。

据介绍,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围绕提高铁、锌和维生素A三种微量营养素的目标,在水稻、小麦、玉米和甘薯四大作物上开展工作。10多年来,这个致力于改善和解决“隐性饥饿”的项目在中国不断推进,在新作物品种培育、人体营养实验、科研成果发表和专利申请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过10多年努力,先后有18个富含微量营养素的作物新品(系)培育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高β-胡萝卜素甘薯新品系,人体营养干预实验结果表明,食用富含β-胡萝卜素的甘薯可以显著改善儿童体内维生素A缺乏的状况。

营养强化的作物生产简单,易于推广,食用方便且安全,受益人群广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东牛村天亮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培训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在给当地农民举办“彩色营养功能小麦食品研发展望及绿色高产高效生产”的讲座。

农民朋友们看了抗旱节水、优质高产的紫色小麦苗和紫粒小麦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地里富硒,种的是紫小麦。”张书义是河北栾城缘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他种的小麦看上去与普通小麦区别不大,但是剥开麦皮,里面却是紫色的麦粒。张书义地里种的紫小麦,正是张正斌和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徐萍选育的紫粒小麦品种。

“将小偃麦、野生一粒小麦和黑麦复合杂交,结果发现麦粒有不同的颜色。”张正斌说,在育种圃收割小麦时的一次“意外”发现,让他们从此与彩色小麦结缘。经过10多年的攻关,他们现在已经选育出了蓝色、紫色、褐色等不同颜色的彩色小麦品种10个。

与普通小麦品种相比,除了颜色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彩色小麦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含量更高。

“比如,所有7个紫粒小麦品系中的α-维生素e,β+γ-维生素e和总维生素e含量均高于行业标准,锌、铁、钾、硒等9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是如此。”张正斌说,国内外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彩色小麦等作物中含有丰富的微量营养元素。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秘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磊介绍,与传统的食品强化或补充营养药物的方式相比,作物营养强化有其独到的优势。王磊表示,营养强化的作物生产简单,易于推广,食用方便且安全,受益人群广。

据张正斌观察,国内外都有相关的产品上市。比如,日本黑五本铺株式会社已开始经营包括黑小麦在内的黑色食品;新加坡已经利用紫麦和紫玉米加工了紫麦方便面。在国内,也有紫麦月饼、黑小麦富硒醋、黑小麦麦片等产品,但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

作物营养强化产业化发展还需迈过多道坎

作物营养强化是从源头入手,从农业的角度提出改善全民营养健康的解决方案。张春义建议,应该对作物营养强化产业化给予更多关注,以更好地发挥农业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一些标准的修改、制定和出台很迫切。比如,在育种标准的制定上,应该在产量的要求之外,对微量营养素和其他必要营养物质方面做出规定。”张春义说。

另一个限制因素在于人才。张春义表示,由于多学科交叉,作物营养强化需要知识结构完善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样的人才目前非常缺乏。

此外,产业发展的环境仍待改善。总体来看,公众的营养健康观念仍需加强。“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消费,产业也无法发展。”张春义说,“想要打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应该加大科普的力度,提高人们对营养健康的认识水平。”

专家们指出,要以营养敏感型农业为核心优化农业和粮食系统,形成以人类健康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最终解决我国人群“隐性饥饿”和营养失衡问题。(人民日报)

相关报道

科学生活:隐性饥饿危害到底有多大?

隐性饥饿对许多人来说还显得陌生,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的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而提出的。前不久,在“首都科学讲堂”上有专家提出,要重视隐性饥饿对民族人口素质的影响。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40多种营养素,有些营养素缺乏会给人体一个饥饿信号,比如缺乏蛋白质、脂肪、糖,而另外一些营养素,尽管对人体健康同样十分重要,在它们不足的时候,却并没有以饥饿的形态表现出来,也因此没有得到充分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隐性饥饿”。我国的隐性饥饿问题现状怎样?有什么最新科技手段来应对呢?

隐性饥饿在贫困人口中更为普遍

我国著名营养学家,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营养顾问何志谦教授说:“人有8种必需的营养素,比如碘、锌、钼等等,还有14种必需的维生素,尽管人们每天对它们的需求量很小,都是以毫克为单位,但如果这些营养素长期不够,就会出现各种营养问题,甚至出现疾病。”他举例说,长期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缺乏维生素A严重的会导致夜盲,然而只有出现疾病时,人们才会意识到微量元素的缺乏。

其实,外表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同样存在着“隐性饥饿”。营养学家表示,它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于城市和农村。城市人口有条件在超市购买富含微量元素的食品作为弥补,但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他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国农科院院士范云六说,贫困人群由于贫穷而购买力低下,长期饮食结构单一,造成维生素和矿物营养素的缺乏,导致了人口的智力低下以及体力发育不全。

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维生素A供给占每日建议摄取量不足60%,农村情况比城市更差;铁的膳食供给超过每日建议摄取量,但贫血患病率比较普遍(平均14.78%);中国十大城市2岁以内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达24.2%%,老幼妇女的情况更为严重,农村情况更糟;0岁至6岁儿童缺锌比例为39%%;儿童钙摄入量不足也比较严重,只达到推荐摄入量的1/3。

隐性饥饿带来严重的人力资源损失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春义表示,微量元素的重要性超出了居民一般认识水平,它们的缺乏会造成包括体力、智力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水平。隐性饥饿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进而可以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损失。营养不良引起的残疾和疾病,除了要花钱看病造成国家和家庭的经济损失,还由于劳动能力的丧失或下降,减少了生活收入。

根据《中国营养状况十年跟踪(1990—2000)》的调查研究结果,在我国,由于缺铁性贫血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6%;如果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降低30%,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070亿元,净产值相当于我国2001年GDP的0.73%;今后10年如果对儿童的缺铁性贫血不进行改善,所造成的损失累计将达21787亿元。

张春义还表示,营养和健康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问题。他说:“微量元素跟一个人的体力、智力发展密切相关。微量元素在幼年时得不到补充的话,它所产生的健康问题是不可逆的。等到长大能赚钱,回头再补是来不及的,长大后在社会竞争中就可能处于劣势地位。这意味着经济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低,受教育程度不足,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而影响到下一代。国外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很早就进行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

食物强化是解决隐性饥饿的一条新路

针对普遍存在的隐性饥饿现象,上个世纪末,国外学者最先提出了食物强化的概念。据张春义介绍,食物强化就是在食品中添加微量元素,例如铁强化的酱油、面粉,碘强化的食盐等等。但像亚非拉地区的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收入低,没有能力在商场和超市购买这种食品。因此研究者提出了生物强化的概念。实际上就是通过作物育种学上的手段,提高人们生活中主食作物品种中的微量元素水平,以解决农民摄入微量元素的问题。

“这种公益性事情最大的好处是不带来额外的费用,国家用直接投资来弥补的话是负担不起的,另外一个好处它们是天然的食品。”张春义说,我国生物强化的项目是从2005年开始的,短短3年的时间,我国生物强化项目的前期的求证工作已经做完,已经进入到推广阶段。然而这个阶段的推进面临困难,其中除了农民认识程度有待提高外,另外的困难是经费不足。目前的经费主要来自国际,例如盖茨基金会。在国内,由于生物强化的概念刚刚引入,具体哪个部门应该负责这件事还不明确。盖茨基金会主要把目光投向非洲,因为非洲的经济水平远比中国要差,我国只拿到很少的一部分。

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8610-8786982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jianyi@chinaso.com
责任编辑:赵磊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网友还在搜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