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古诗说惊蛰:韦应物赞耕种、白居易谈天气、陆游爱赏景

2020-03-05 19:13 | 中国搜索

惊蛰,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处于雨水和春分之间,为公历每年3月5日前后。从节气名称看,惊蛰意味着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时至惊蛰,雨水增多,万物复苏,春雷隆隆,惊醒了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

历史上,惊蛰曾被称为“启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据说,西汉景帝刘启的讳为“启”,时人为避讳而改“启蛰”为“惊蛰”,惊蛰一直沿用了下来。

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耕时代,农业与大自然规律息息相关,惊蛰是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备受劳动人民的重视;惊蛰又逢春意盎然,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惊蛰相关佳作,在唐宋诗中俯仰皆是,不失为一窥节气文化的窗口。

韦应物谈耕种——一雷惊蛰始,耕种从此起

《观田家》

唐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唐朝诗人韦应物是长安人,出身官宦名门,因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是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诗风恬淡高远、写景如画、趣味隽永、隐逸自由,“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名句为后人称道。

韦应物并不是单纯沉湎于雅趣的文人,他在任上勤政爱民、反躬自责,这首描写惊蛰节气的代表作《观田家》,便有体现。诗词大意是:春雨润泽万物,花卉争相复苏,伴着一声惊雷,惊蛰节气来临。种田的农民一年还没有享受几日闲时,忙碌的耕种便又开始了。年轻的劳动力都在田地里,家门口的菜园子也打理好了,一切为耕种做足了准备。农夫从田中归来,往往是太阳落山时候,还要牵着牛犊子去河边饮水。又饿又累农夫们不觉得苦,只盼一场春雨润泽禾苗,心中便充满欢喜。但即便如此忙碌,家里也难存下隔日的粮食,各种徭役也没完没了。看到这种场景,我为不耕种的人深感惭愧,我的俸禄也都是出自这些种田人啊!

韦应物的这首诗,摆脱了景物诗窠臼。惊蛰节气,诗人着眼农人,去赞扬劳动之美,自诫尸位素餐,倡导为民谋利,体现出淡雅诗文背后,浓浓的人文情怀,这也是《观田家》广泛流传的思想之美。

 白居易谈天气——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闻雷》

唐 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闻雷》,其中的虫蛇出、草木开,对惊蛰的特征描述鲜明。《闻雷》的大意是:南方春风来得早,天气十分暖和。南方冬天不见下雪,正月里已听到雷声,惊蛰时节到来,冬眠的蛇虫纷纷出巢,草木萌发一片复苏。白居易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描写出惊蛰的特征。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这首诗的最后两句颇值得玩味。字面意思是:我的来客朋友很少,生活就像寒灰一般。白居易为何以此句收尾呢?一说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时,与著名的《琵琶行》同时期。作为中原河南人的白居易,看到南方的惊蛰景象,又联想自身遭遇,借“虫蛇出”讽喻时政,抒发心中不满。白居易如何想?今人只能大致揣测,无法究其细节。无论如何,白居易对惊蛰天气的描述,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成为了解惊蛰的一手资料。

陆游谈赏景——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春晴泛舟》

宋 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陆游生逢金灭北宋之际,少年即受家国思想熏陶,又兼具李白的奔放和杜甫的沉郁,以饱满情怀的爱国诗词闻名于世。与慷慨激昂作品不同,这首《春晴泛舟》显得清新雅致,读来令人回味。

此诗描绘出一番惊蛰节气的田园美景——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泛舟湖上,一句“儿童莫笑是陈人”,作者自嘲年岁已大。惊蛰到来,春雷伴着风雨,整个世界如开天辟地,一派万象更新。波光粼粼的江水上涨,淹没了黑色的石头,嫩绿的柳枝在河边招摇。诗人想泊舟登岸上亭子,却始终停不下手中的船桨。毕竟,这番春色如此朴素自然,不容错过。

古代诗词堪称文化宝库,惊蛰佳作皆有可观——韦应物《观田家》,赞扬劳动之美;白居易听雷声,抒发心中情绪;陆游《春晴泛舟》,笑谈田园之乐。疫情当前,惊蛰节气,居家读诗,也不失为一种精神享受。

作者:陈城

设计:乔昕

校对:孟晨晨

监制:潘若佳

监审:赵嘉麟

中国搜索拥有中央网信办批准的新闻信息采集、发布资质,转载本网稿件请注明来源为中国搜索!

文章关键词:
责任编辑:田娜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