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正文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网友还在搜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乐清男孩失联”闹剧耍了一城人 报假警该如何处罚?

2018-12-06 13:55 | 中国搜索

核心提示:一场全民爱心接力寻找失联男孩的暖心行动,最终以一场“狼来了”的闹剧收场,如此出人意料的结局不禁让人唏嘘。

日前,“浙江乐清一男孩失联5天”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家人一度悬赏50万元征求线索。在孩子失联的5天里,上千人满城搜寻。12月5日,乐清警方通报称,失联男孩已经找到,警方确认其人身安全、基本健康。警方查明,男孩母亲陈某因与丈夫存在感情纠纷,为测试丈夫对自己及儿子是否关心、重视,蓄意策划制造了该起虚假警情。

一场全民爱心接力寻找失联男孩的暖心行动,最终以一场“狼来了”的闹剧收场,如此出人意料的结局不禁让人唏嘘。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是因为为了这起不存在的失踪案,警方、媒体等调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警方通过监控、走访等手段进行搜寻;媒体、名人以及热心网友通过传播失踪信息来帮助寻找。人们在投入了大量人力和时间后却发现,这却是一次因家庭纠纷引起的虚假警情。

孩子母亲已被刑拘

据中国之声报道,12月5日,孩子母亲陈某因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已被乐清市公安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警方表示,鉴于陈某蓄意藏匿其儿子黄某,并到公安关虚假报警,且在各方查找期间,继续假装配合搜寻,其行为已严重透支了社会诚信和良知,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已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目前,乐清市检察院也提前介入侦查。

事件透支整个社会诚信

《检察日报》评论称,男孩失联的消息传播开来后,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纷纷出人出力,积极投入寻找工作。然而,人们的爱心和行动在遭遇“制造虚假警情”这一冰冷的真相时,犹如当头棒喝。对于一些热心人士而言,得知真相的他们恐怕不仅仅是觉得受到欺骗这么简单。如果以后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或者孩子,他们还会不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如此消费公众爱心、践踏爱心、蹂躏社会诚信和良知,严重影响了其他真正需要关爱的人被关爱的权利。

网友:家属必须得到严惩!

据中青在线报道称,在网友的评论中,还有大量对男孩母亲浪费警力资源的谴责。“孩子平安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但是家属这种恶劣的行为不仅消费了大家的善良,更消耗了警力资源!希望家属得到严惩!”

专家:孩子母亲最高可判七年

浙江东鹰律师事务所陈钟在接受《钱江晚报》采访时表示,该案目前尚处在侦查阶段,具体的定罪量刑应当以法院判决结果为准。

“如果法院判决认定陈某的犯罪事实,陈某将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法院最后认为陈某的行为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符合加重情节,陈某的刑罚还有可能上升到三到七年。有没有加重情节有待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

根据《刑法》,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它是刑法修正案九增加的一个新罪名,对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明知道是虚假的信息故意在网络或媒体上传播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以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

很多失踪儿童案都是“虚惊一场”

澎湃新闻梳理了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在微博上发布的3595条失踪儿童信息后发现,很多失踪儿童案件其实都是“虚惊一场”,超过一半的失踪原因是孩子离家出走。而类似此次案件、由家庭纠纷而引发的儿童失踪案,发生过不止一次。在“熟人带走”的这一项失踪原因中,多起儿童失踪案是缘于妻子与丈夫吵架后,带着孩子离家出走。

还很明显的是,多数儿童失踪是因为孩子主动离家。这包括了离家出走(55%)和外出玩耍(16%)。至于离家的具体动机,就更加让人哭笑不得,如考试没考好或弄丢了东西。而较危险的绑架拐卖案的数量并不多,在整个平台发布的失踪案件中,这类占比为1.3%。

处理家事不可逾越法律底线

《楚天都市报》评论称,善良被辜负,真心换谎言,于理不合,于情无益。处理家事,应以和为贵,凡事沟通为上,实在难以解决,也应优先考虑未成年人权益,不可逾越法律底线;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亟需提高报假警的违法成本,增强惩戒力度,从而提升民众对法律的认知和敬畏,既要敢于报警,也要合法报警,让有限的警务资源用在刀刃上,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报假警必须提高违法成本

《成都商报》评论称,警力资源以及社会公众的善良,经不起“狼来了”的折腾和消耗,相关部门理当以零容忍态势严厉惩戒报假警行为,依法追究治安管理处罚、刑事责任。此外,也可探索建立索赔机制,让报假警者按相应标准承担处置虚假警情所支出的“误工费”等公开资源的消耗等开支,以进一步追求报假警的更多责任。

只有全面提高谎报虚假警情的违法成本,方能让那些无理取闹、恶意滋扰、报复泄愤者退步,让真正有需要的警情得到最及时有效的处置。(完)

编辑:何艳

校对:韩晶晶

监审:郎荐辕

资料来源:检察日报、中青在线、中国之声、楚天都市报、澎湃新闻、成都商报等

责任编辑:何艳

实时热点

换一换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